《安徽日报》刊发张会恒教授理论文章

发布者:张会恒发布时间:2018-05-29浏览次数:921

529日,《安徽日报》理论版刊发了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会恒教授的理论文章——《制造业绿色发展的着力点》。

《制造业绿色发展的着力点》全文如下:

绿色制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把绿色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之一,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2015年,安徽省政府发布 “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把推进绿色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五大重点工程。 2017年,安徽省出台《“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因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安徽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恪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和目标。

近年来,安徽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工程,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着力打造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新体系,加快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2017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 5.4%,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2.8%。江淮汽车与德国大众开展合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首款产品于今年5月正式下线。但与此同时,安徽在绿色制造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如政府监督体制有待完善、“高能耗”下能源结构转变困难、产业结构欠合理、资金投入与技术创新不足等。借鉴国内外绿色制造的经验和做法,安徽加快制造业绿色发展,需要从五个方面着力。

在环境管制方面,坚持政府管制手段的多样性与强化管制能力建设相结合

政府加强对环境的管制,是职责所在,也是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但从长远来看,单一的命令控制型管制工具还必须与经济激励型管制工具如排污收费制度、国家补贴政策、排污权交易、生态保险等和非强制性环境管制工具等相结合,才能使环境管制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在各地制定的工业绿色化发展规划中,环境管制均得到高度重视,但对于责任落实以及监管的方式及其组合等却未进行说明,这就影响了环境管制的实际效果。同时,由于对管制工具的选择和组合比简单地使用行政命令要复杂得多,这也对政府的管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管制机构的设置、管制人员的数量和能力、管制设备的现代化等,都需要不断强化其建设和水平。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坚持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与先进制造业推进相结合

安徽目前的工业结构还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主要来自传统工业,所以要把传统工业的绿色化改造作为重中之重。例如,钢铁、有色、建材、化工、造纸、纺织、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的总能耗占工业总能耗的六成以上,污染物排放量在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中占有较高比例。因此,要继续推进这些传统行业的绿色低碳化改造升级,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积极开发绿色、高效的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使得整个生产加工过程绿色低碳化。要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工艺,使现有传统制造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尽快降下来。同时,推进先进制造业的高起点、绿色化发展。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坚持利用效率提高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结合

政府要积极鼓励企业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和创新,降低对原材料、能源等的消耗;大力支持企业推行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支持企业积极研发和推广再制造技术,推行再制造模式;在强调通过技术创新的同时,重视通过管理创新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要坚持利用效率提高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结合。发展新能源本质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因而新能源产业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就现阶段看,太阳能资源、生物质能源以及风电发展相对较为迅速,但核聚变、水合物等能源尚处于待开发中,因此,新能源发展还是注重把握平衡。

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方面,坚持标准引领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

从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个方面,打造形成绿色制造体系。推进绿色制造体系行之有效的途径是标准体系建设,因为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对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具有引领性作用。在绿色制造标准制定以后,落实,稽查、监督、评价等工作也要跟得上。对此,可借鉴江苏省的做法,即重视加强第三方评估机构建设,开展绿色制造咨询、认定和培训等服务,为绿色制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在绿色制造技术方面,坚持加快关键技术研发与构建绿色信息化制造体系相结合

制造业绿色发展也离不开技术驱动。安徽有中科大等109所高校,各类科研机构4000多家,重大科学装置建成数量居全国第二,过去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2%14.5%,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方阵,科技创新正在进入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跃升期。在此基础上,安徽要进一步加快节能环保、新能源和资源集约利用、污染生态系统修复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改进技术引进质量和吸收能力,密切追踪国内外绿色关键技术的发展动向;为相关企业实现绿色转型提供技术选择、技术发展趋势和产品市场前景的咨询服务。同时,鼓励制造业企业将信息化理念融入绿色制造,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成本、设计、加工、包装、运输、回收、再制造等方面推动信息化建设,推动绿色制造的有效落地,拓展出新的增长点。